自2005年进入中国内地,在上海南京西路开出第一家店铺之后,MUJI就一直在人们口中传播、发酵、炒热,在知乎上,关于MUJI有46k关注者和1349个问题。极简设计、性冷淡风、环保自然,这些标签一边被贴在品牌上,一边也被MUJI拿来反复固化自己在人们心中的形象,当一个品牌有了清晰明确的风格,让人一提起它就在脑中条件反射,这就算是一种商业成功。
拿我自己举例,每次逛商场路过MUJI,都会进去逛一圈,即使什么都不买(好像每次也确实什么都不买)。对于IKEA,我是抱着明确购买目的去,或者忽然想吃瑞典肉丸和一块钱冰淇淋,但是对于MUJI,感情就忽然变成“这不仅仅是个家居店,还是一个逛逛能让心情舒服、美好、愉悦的地方”。
2016年12月12日,无印良品在杭州开出了中国内地的第200家门店,在中国发展的十二年,MUJI收获的不仅是目光和青睐,还有一些质疑的声音——国内外差价大、质量不稳定、偶尔还搞大新闻……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被“吐槽派”细数过来,是没办法躲躲藏藏的,然而即便如此,MUJI还是拥有一大批拥护者,原因究竟是什么?今天,我们不聊MUJI的商业模式,只来说说MUJI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生活启发、灵感和方式。
最早MUJI品牌的创立以及设计风格是跟历史紧密相关的,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后,日本经济发展放缓,为了满足国民对物美价廉设计的期待,MUJI立足点就放在了去除多余设计、保留最本质的实用需求上,这也直接决定了它后来一直坚持的自然、无名、朴素、宏大的品牌理念,在不断发展中,MUJI最终呈现出如今的面貌。
大家都知道,MUJI的设计简单、质朴,这实际上也代表了日本的美学风格,即不追求外表的华丽,注重表现自然和素材本身的模样。就像无印良品艺术总监原研哉阐释的:“如同喝水,看到清冰的山泉水盛在透明的玻璃杯中,喝了就会倍觉甘美。同样的水,如果盛在塑料水瓶中,可能就没有这么强烈让人难忘的感觉。我想,如果说无印良品有魔法,那就是在这样一些人们很容易忽视的小地方用尽心思。”
这就是MUJI一直在做的事,在细节之处做到极致。
从设计本身出发,MUJI的产品考虑了人的实际需求,真正做到了人性化。
广受好评的旅行箱,有的人甚至用了很多年,找不到可以替代它的产品,特别之处在于扣锁的设计,让行李箱不会随便滑动。
伞柄的小圈内可以挂上独特的标识,即使和其他人的伞放在一个伞桶内,也能一眼找到自己的伞。
有透视窗的荧光笔,虽然只是对细微之处的思考,就能让设计出类拔萃,让人们在使用产品时更加得心应手。
就是这样诸多的小细节,让人感受到产品的用心,而这也是日本人做事严谨、精益求精的体现。从另一个方面来说,MUJI在做的事不仅仅是家居设计和商业买卖,还有日本文化的输出。
MUJI的产品设计者也是这样,踏实的生活在现实中,站在普通人的角度,细致入微的考察人们的衣食住行,在服装、食品以及生活杂货等各方面系统化的研究,用考察日记、工作室探访、设计师合作等不同的形式去碰撞出设计与生活的火花。这就是MUJI生活良品研究所在做的事。
在MUJI的官网上,你可以找到“生活良品研究所”这样一个板块,除了可以看到生活相关的各种专栏文章,还可以将自己的建议投到信箱,关键在于:他们真的根据用户的建议修改产品设计。作为2009年成立的MUJI内部机构,研究所的目标是“检验过去,思考未来生活”。
众所周知,日本是全世界最爱读书的民族之一,基本上是随时随地都在读书学习,大家都在奔命,不进则退。所以除了官网,研究所自然而然地出版了一系列书籍,一居君手边的研究所系列,表达了对舒适、自然生活的追求,也让人们觉得:为了生活的更好,我们必须在细节上多加考究,去除那些浮华的表面,留下真正值得保存的精神内核。
MUJI给我们的启示,我想就是:过足够的生活,体会每一件物品带给自己的感受,真正与周遭的世界联结,回归自然。这样的理念,我想是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不能拒绝的。所以,即使国内商品价格再虚,大家对MUJI的热爱仍然不减。
除了衣食住行的日常要舒适,我们还有更多的精神需求,所以MUJI有生活研究所,有研究生活的出版物。他们也在考察人们有关生活的欲望——想看更宽广的世界,于是有了MUJI to GO;想要在旅行中更加轻松愉悦,于是有了MUJI酒店;想要让灵魂更加有趣,于是有了MUJI书店;想要日子充溢着精致香气,于是有了MUJI咖啡。
MUJI在跨界多栖全面发展,一步步建立起自己强大又有凝聚力的品牌文化,而我们这些流转于城市之间的年轻人,也有了与自己的生活理念不谋而合的寄托。
MUJI是如何抓住我们年轻人的心的?就让我们再看一遍MUJI 的品牌初衷——回归产品的本质:好的设计,好的材料,好的工艺,追求有品质的美好生活的脚步,我们从未停歇,所以这样看来, MUJI能打动人心就显得特别理所当然了。
来源:日本流行每日速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