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:砂仁
一、典籍摘要
1、《药性论》:“主冷气腹痛,止休息气痢,劳损,消化水谷,温暖脾胃。”
2、《开宝本草》:“治虚劳冷痢,宿食不消,赤白泻痢,腹中虚痛,下气。”
3、《本草备要》:“辛温香窜。补肺益肾,和胃醒脾,快气调中,通行结,治腹痛痞胀,噎膈呕吐,上气咳嗽,赤白泻利,散咽喉口齿浮热,化铜铁骨鲠。”
4、《本草新编》:“砂仁,味辛、苦,气温,无毒。入脾、肺、膀胱,大小肠。止哕定吐,除霍乱,止恶心,安腹痛,温脾胃,治虚劳冷泻,消宿食,止休息痢,安胎颇良,但只可为佐使,以行滞气,所用不可过多。用之补虚丸绝佳,能辅诸补药,行气血于不滞也。”5、《药笼小品》:“辛温。和脾快气,行结滞。治痞胀,温中醒胃。”
6、《药性歌括四百味》:“砂仁性温,养胃进食。止痛安胎,行气破滞。(去壳,取仁。)”
7、《冯氏锦囊秘录》:“辛温香窜,补肺益肾,和胃醒脾,快气调中,通行结滞。除霍乱恶心,却腹痛安胎,温脾胃下气消食;治冷泻赤白,及休息痢,上气奔豚,鬼疰邪疰,转筋吐泻,胃气壅滞,丹田虚寒,能温脾胃,困乏能醒。然未免香燥走窜,孕妇气虚者,多服反致难产,不可不知。若肺热咳嗽,气虚肿满,火热腹痛,血热胎动,皆宜禁用。”
8、《本草便读》:“启脾胃以宽中,辛温有效;逐寒凝而快气,香燥多功;治呕吐腹疼,结滞冷痰可解化。”
9、《药性切用》:“辛温香;入脾胃而快气调中,通行结滞,止痛安胎。多服耗气。炒研去用。”10、《外科证治全生集》:“顺气,开郁结,炒研安胎,产后停恶露,小腹作痛,生研六钱,滚水冲盖,温服立疗。”
11、《本草分经》:“辛温香燥,和胃醒脾,快气调中,通行结滞,消食醒酒,治痞胀,散浮热,得檀香、豆蔻入肺,得人参、益智入脾,得黄柏、茯苓入肾,得白石脂、赤石脂入大小肠,能润肾燥,引诸药归宿丹田,肾虚气不归元用为向导最为稳妥。”
12、《本草撮要》:“功专消食散滞,得白术、条芩能安胎。”
13、《珍珠囊》:“治脾胃气结治不散。”
14、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治一切气,霍乱转筋,心腹痛。”
15、《本草经疏》:“气味辛温而芬芳,香气入脾,辛能润肾,故为开脾胃之要药,和中气之正品,若兼肾虚,气不归元,非此为向导不济。若咳嗽多缘肺热,则此药不应用矣。”
16、《本草汇言》:“温中和气之药也。若上焦之气梗逆而不下,下焦之气抑遏而不上,中焦之气凝聚而不舒,用砂仁治之,奏效最捷。然古方多用以安胎何也?盖气结则痛,气逆则胎动不安,此药辛香而散,温而不烈,利而不削,和而不争,通畅三焦,温行六腑,暖肺醒脾,养胃养肾,舒达肝胆不顺不平之气,所以善安胎也。”
17、《玉揪药解》:“味辛,气香,入足太阴脾、足阳明胃经。和中调气,行郁消渴,降胃阴而下食,达脾阳而化谷,呕吐与泄利皆良,咳嗽共痰饮俱妙,善疗噎膈,能安胎妊,调上焦之腐酸,理下气之秽浊,除咽喉口齿之热,化铜铁骨刺之鲠。”
18、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“味辛,性温,无毒,入脾、胃、肺、大小肠、膀胱、肾七经。主虚寒泻痢,宿食不消,腹痛心疼,咳嗽胀满,奔豚,霍乱转筋,祛冷逐痰,安胎止吐,下气化酒食。炒去衣研用。”
19、《本草经解》:“气温,味辛涩,无毒。主虚劳冷泻,宿食不消,赤白泄利,腹中虚痛下气。(姜汁炒)”
二、现代研究
1、成分:主含挥发油,还含有黄酮类等。《中国药典》规定阳春砂、绿壳砂种子团含挥发油不得少于3.0%,海南砂种子团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.0%;含乙酸龙脑酯不得少于0.90%。
2、作用:本品有调节胃肠功能、抗炎、镇痛、抑制血小板聚集、降糖等作用。
时尚品味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-mail:906207380@qq.com,我们将立即处理。